[TL;DR]:
Pi Network 自 2019 年启动以来,以手机挖矿的低门槛模式和病毒式营销迅速吸引了全球大量用户,并伴随了大量争议。
Pi 币在 Gate.io 等交易平台上线后价格开盘冲高回落,源于早期矿工因囤积多年后抛售带崩价格,现价低于预期进一步促使抛售。
若想走向长期可持续发展,需像 Worldcoin(WLD)那样适应现实监管并积极扶持开发生态,在技术、市场、监管等多方面取得突破才能实现从“空气”到“生态”的转变。
引言
Pi Network 自 2018 年诞生以来,以“手机挖矿”的低门槛模式迅速吸引了全球数千万用户的关注。然而,伴随着庞大的用户群体,其营销方式和代币价值等也充满了争议与质疑。近期 Pi 币在包括 Gate.io 在内的多家交易平台上线交易,价格开盘冲高后大跌大涨,这一剧烈的价格波动再度引发了市场关注。本文将从 Pi Network(PI)的起源与发展、生态与市场表现、未来走势与市场教训三个维度,结合丰富的数据与案例,深入剖析 Pi 币的现状与前景。
暌违六年,Pi 病毒式扩张
Pi 币自 2018 年成立以来一直处于主网上线遥遥无期,但市场高度瞩目的状态。Pi Network 自称是一个由斯坦福大学毕业生 Nicolas Kokkalis 团队于 2019 年 3 月 14 日(恰逢圆周率日)正式启动的加密货币项目,采用恒星共识协议 (SCP) ,通过允许节点选择信任的小范围节点来达成共识,确保系统在面对恶意行为时仍能安全、高效地运行。但其拉人头刷量的宣传方式和不透明的 Pi 币分配机制等,多年来都处于冰火两重天的舆论漩涡中。 图 1 来源:minepi.com
与传统的如比特币等需要高性能挖矿设备的加密货币不同,Pi 币只需在智能手机上轻点一下即可挖矿,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手机挖矿模式,十分精准契合了下沉市场用户的需求,尤其在金融基础设施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印尼、越南和菲律宾等地,Pi Network 迅速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基础。
除了极低的参与门槛外,Pi Network 还采取了十分夸张的病毒式营销来扩张市场规模。具体来说,项目方通过“安全圈”设计,读取用户通讯录建立熟人网络,借助信任背书替代传统传销的金钱激励。数据显示,早期用户转化率高达 62%,每个用户都成为移动的“布道站”。在印尼雅加达,甚至出现了以 Pi 币为媒介的摩托车交易,社区自发构建的物物交换体系成为 Pi 币早期共识的生动案例。 图 2 来源:minepi.com
而据官方数据显示,Pi Network 拥有超过 35 名核心团队成员,超过 6000 万活跃用户,Pi 浏览器的下载量超过 1 亿次。不过根据多项报告显示,完成 KYC 并迁移至主网的用户仅占注册用户量的 15% 左右,且日均活跃钱包仅 2 万个,显示出活跃用户数据的巨大水分。
虚假繁荣和中心化操控的质疑
尽管 Pi Network 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但其发展过程中伴随出现了诸多争议和质疑。
首先,最为人熟知的就是 Pi Network 的挖矿机制依赖于用户邀请新用户以提升挖矿速度,形成金字塔式的收益结构。早期参与者通过拉人头获得超额收益,而后期用户则可能成为“接盘侠”,这种与传销形式比较相似的方式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一些现实的市场风险。 图 3 来源:pimiss.com
另一方面,Pi 币的流通完全受制于项目方,KYC 审核节奏和代币解锁速度由团队控制,缺乏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精神。表面上看,项目方则通过逐步解锁制造短期稀缺假象,但据主网迁移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2 月,已有超 66 亿枚 Pi 币解锁,远超社群预期,这种行为很容易被市场解读为项目方吸引投机资金入场后进行抛售的内幕行为。 图 4 来源:@PiCoreTeam
在 KYC 审核中,正如上文所述,完成 KYC 的用户仅占 15%左右,一方面显示出大量的非活跃用户刷量,另一方面则是许多地区的用户因身份验证技术问题大量被拒,这反而导致了黑市 KYC 服务价格飙升,变相筛选“高净值用户”。
伴随着上述一系列问题,在 Pi 币上线后,囤积了多年 Pi 币的矿工迅速抛售,直接带崩了价格,而当现价低于原先场外交易预期后,进一步促进了币价的抛售。而后 Pi 则复制了 Story(IP)的操盘手法,再清洗掉流通筹码后,再次拉盘飙升,目前已涨至 2.73 美元,流通市值达 180 亿美元。 图 5 来源:Gate.io
Pi 币用例有限,生态亟待发展
除了上述一系列问题外,其实影响币价最重要的还是生态是否能保持繁荣进而带动代币的效用,仅就目前而言,Pi 远未达到市场爆炒预期,缺乏足够有效的实际应用场景成为其最大的短板。
dApp 数量:Pi Browser 中列出的生态工具数量不到 20 个,dApp 仅显示出 4 个可用,主要集中在商城、游戏和社交等领域,且几乎所有应用均未经过官方认证,技术上也未使用区块链技术。例如,部分商城类应用仅为线下用户社群开发的网络程序,显示“This is not a Pinet app”,与区块链无关。 图 6 来源:minepai.com
智能合约功能:Pi Network 目前不具备复杂的智能合约功能,官方在主网上线后也未提供进一步更新,短期内无法支持 DeFi、DAO、NFT 等基础的加密应用。官方此前曾承诺上线主网后会推出智能合约,但截至撰文日,仍未有明确进展。
支付功能:尽管 Pi Network 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但其支付功能的接受度有限,其病毒式的广泛传播也一直未能形成有效持续的支付场景。当然这也与上文提到的生态匮乏、合规隐患等有关,这些都导致了商家和机构参与意愿偏低。 图 7 来源:minepi.com
开发者支持:Pi Network 不定期举办全球性或区域性 Hackathon,鼓励开发者提交基于 Pi 的应用想法,并推出了开发者入口网站、Pi SDK 和 Pi App 孵化器计划。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开发者的参与度有限。截至 2025 年,官方宣称有“破百个 apps 准备投入主网”,但实际落地的应用寥寥无几。
总之,Pi 币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从昙花一现的角度看,Pi 币的价格波动剧烈,缺乏坚实的价值支撑体系,若共识破裂,可能面临崩溃风险。当然,Pi Network 六年来的社区凝聚力和技术基石为其长期发展提供了可能,如果能够像 Worldcoin(WLD)那样逐渐适应现实监管,并积极扶持开发生态,Pi 币或许将逐渐摆脱其“空气”的标签。